龙泉新闻网讯(记者 周彩萍)“从凭热情招商到靠专业取胜,感觉自己变化太大了!”浙江龙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刘盈莹投身招商工作仅九个月,已参与近20个项目的招引,协同推动总投资10亿元的奔旭铝磁新材项目快速落地。刘盈莹说,刚接触招商工作时,客商最关心什么、龙泉有什么、比外地能多提供什么都搞不清楚,仅靠满腔的热情。现在,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与刘盈莹一样,龙泉56名招商骨干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完成了从凭热情招商到靠专业取胜的蜕变。这场蜕变源于今年5月我市启动的“双招双引”专业能力创优行动。
“在以往的招商洽谈中,很多招商干部知识储备不足,产业研究不够深,谈判技巧不够娴熟。”市生产力和投资促进中心进行摸底后,发现当前招商引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招商模式亟须从“地毯式”向“精准化”转变,必须打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会谈判的专业化招商队伍。为此,市委组织部与市生产力和投资促进中心联合制定实施方案,构建“理论教学+一线实训+项目谋划”全链条培养模式,对来自48个单位的56名招商骨干进行系统化训练。
理论教学聚焦项目建议书编制、财务法务尽职调查、全流程风险防控等五大核心模块,每位学员需完成随堂案例分析作业,确保知识消化吸收,并组织干部走进项目现场。6-7月,参训干部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车间、浙西南科创平台、安仁镇产业集群等现场,每个教学点配备项目导师,讲解从对接洽谈到落地服务的全流程实操经验,采用“观摩+实操”模式,分组模拟项目谈判、参与在谈项目对接、撰写项目分析报告。
一线实训让干部们在实战中检验学习成果。刘盈莹负责的“奔旭铝磁新材项目”涉及永磁铁氧体材料、铝材制品等多领域,技术要求高。她运用培训所学的投资成本分析模型,为企业精确测算落地后运营成本,制作47页投资效益分析报告,详细对比龙泉与周边地区要素成本差异,并针对企业担心的供应链问题,绘制本地产业链配套图谱,精准锁定可协作企业。专业赢得信任,原需6个月的谈判周期缩短至3个月,项目快速落地,目前租赁厂房已开始设备调试,较常规进度提前4个月。
更重要的是,招商领域党员干部专业能力创优行动注重学用结合,引导干部深度挖掘本地产业特色与资源禀赋,通过扎实调研论证,聚焦产业链培育、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开展项目谋划,所有谋划项目严格符合土地规划、环保和城市功能总体规划要求,优秀项目纳入对外招商项目库。
在乡镇分管招商工作的钟鸣亮,最初对八都招商具有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扶持政策了解还有点不足,培训后采用“白天调研+夜间研读”模式。白天带队深入八都平山岭工业园的企业车间,走遍竹木加工企业摸清资源;夜间钻研政策,梳理竹木产业链图谱、“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前景及谈判技巧,笔记记满3本。他运用项目谋划知识,创新搭建“政府+企业+协会”招商协作机制,推动“产业链”招商,攻坚“以竹代塑”,并挖掘温泉资源形成“一主多元”格局。如今,他协同招引的八都镇提前完成全年4个项目招引任务(含2个亿元项目),其中总投资1.1亿元的“年产80万套竹制品生产线”项目仅用3个月完成签约供地。
专业能力的提升带来招商成效显著提升。龙泉招商团队在得知永康普济公司有投资养老事业意向后,第一时间上门拜访,用培训中学到的产业链分析方法精准把握企业需求,赢得客商认同,8月份落地龙泉市康养服务中心项目,投资额达2.23亿元,有效填补了我市中高端养老市场空缺。据悉,截至8月,我市共招引产业项目2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含10亿元以上项目3个),批零服务业总部经济类项目36个。
“专业能力的培育绝非短期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市生产力和投资促进中心主要负责人说,通过不断提升招商团队在投资洽谈、项目评估等方面的专业素养,龙泉正着力打造一支懂政策、懂市场、懂产业、会算账的招商队伍,推动一系列规划项目构想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