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安仁镇人口分散、发展滞后,生活在紧水滩库区的村民们饱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生活难等困扰。2005年8月1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安仁镇项边村首期小区考察调研,在了解当地情况后,提出“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重要嘱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20年来,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 工程,将其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龙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安仁镇全面开展 “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 工程,已先后建成首期安泰、安康等8个安置小区(点),集镇常住人口从不到5000人增至近1.5万人,镇村融合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如今的安仁,已成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典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省推广的典型实践范例。
从大山到小区
移得出安得下
9月1日一大早,首批从安民村搬迁到项边村下山脱贫小区的吴世美,从家里出发,骑电瓶车三分钟,来到恒祥玩具集团有限公司,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模式。这就是吴世美从山上搬至新家这十几年里最普通的一天。或许,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很普通,但对十几年前的吴世美及其乡邻而言,却是不敢想象,也不敢奢望的。
“以前在老家,靠着务农来维持生活。交通不便,买袋盐都得走两个小时山路,看病、上学更是难题。”2007年,吴世美带着家人搬进了项边村首期小区,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家有200多平方米,冰箱、液晶电视、洗衣机等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夫妻两人还在安仁镇西溪工业园区恒祥玩具公司打工。通过十几年奋斗拼搏,吴世美已经成为公司中层骨干,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像吴世美这样的搬迁户,在安仁镇并非个例。
自“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启动以来,安仁镇锚定“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将科学规划贯穿搬迁工作始终。从《龙泉市下山搬迁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年)》到《龙泉市异地搬迁五年规划(2013-2017)》,再到《龙泉市异地搬迁五年规划(2018-2022)》,坚持遵循全市循序渐进的规划体系,既坚持整村搬迁与零星搬迁相结合,也兼顾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梯次推动偏远山区群众告别“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
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得下”,安仁镇在科学规划之外,更以政策感召强化“安得下”的保障:不仅按照市里政策将异地搬迁补助标准从每人5000元提高至每人21000元,还创新探索联建公寓式套房的建房模式,为每户搬迁家庭节省建房资金3-5万元,节约国家土地40%以上,成为全省推广的典型实践范例。
规划引领,政策护航,安仁镇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越来越多山区群众圆了“从大山到小区”的安居梦,也为镇村融合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产业中挑大梁
稳得住富得起
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群众“稳得住、富得起”,是安仁镇面临的更大挑战。安仁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产镇融合的发展之路。
柳伟龙是花庵自然村人,作为最早的库区移民之一,他在见证安仁镇产业的崛起的同时,自身也脱贫致富。刚搬到镇里时,他租了一间厂房从事竹木初加工。从这个小厂房做起,如今,他已经创办龙泉市伟龙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去年,他抓住龙泉市竹木产业转型发展的契机,入驻安仁昌文木制小微园,企业厂房面积从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00多平方米,还增添了不少智能化设备,200多款竹木小家具出口东南亚和欧美国家,年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他说:“是安仁镇的产业政策和工业园区平台,让我们这些搬迁户有了发展的机会。”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人口的集聚;人口的到来,又为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浙江恒祥玩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项世平,也是这一良性循环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在20多年前,它还只是一个不足百平方米的小作坊。”项世平说道。如今的恒祥玩具是一家专业生产出口木制玩具的高新技术企业,9年蝉联龙泉市“十强工业企业”,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恒祥玩具的1000余名员工中,70%都是曾经的搬迁群众。他们从田间地头走进车间,握着农具的手如今熟练操作着机器,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蜕变。“当初,就是看中安仁镇‘大搬快聚’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才下定决心回来办厂。”项世平坦言,人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有人了,生产线才能转起来,产业才能真正扎根壮大。
为让产业更好带动就业,安仁镇在招商与服务上双向发力。“我们深入实施‘双招双引’,这两年依托竹木小微园、昌文精密制造产业园,盯着‘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做靶向招商,推动竹木、泵阀两大主导产业聚链成群。”安仁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规上企业17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家,全镇二产从业人数已突破5000人,人均月薪超6000元,且仍在稳步增长,“下山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才能在这里待得住。”
安仁镇的发展版图上,不仅有工业经济的稳步前行,特色产业更让不少搬迁群众找到了致富新路径。以“安仁鱼头”为代表的产业,正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沈美园也是搬迁群众之一,她以安仁镇仙宫湖捕到的鳙鱼头和紧水滩库区生产的鲢鱼为主要原料,开了一家永和桥鱼头馆,凭借着安仁鱼头的名气,加上精心打磨的当地风味,小店很快积累了好口碑,食客络绎不绝,年营业额超100余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像沈美园这样的从业者加入,安仁鱼头的名气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也逐步扩大。如今,“龙泉安仁鱼头”已成功注册国家商标,从一道地方特色菜成长为区域知名品牌,不仅擦亮了安仁镇的产业名片,更让更多搬迁群众和当地村民借着这一产业实现了就业增收。
安仁镇还积极探索“产业上山”,鼓励搬迁群众进行耕地资源流转,统一承包给合作社发展高山蔬菜种植产业,让搬迁后的荒地变良田,不断鼓起群众“钱袋子”。很明显,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多元化的增收路径,让搬迁群众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信心逐渐足了起来,他们也彻底安心在“新家”住了下来。
融得进过得好
组团发展有盼头
让群众真正融入城镇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推进大搬快聚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安仁镇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促进搬迁群众在心理、文化和生活上的全面融合。
“很多人虽然搬下来了,但心里没底,觉得没了田就没了生计。”项边村党总支书记季水淼说,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村两委干部一次次上门沟通,用实际行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没地种,推动土地流转;没技能,开展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没工作,精准对接企业,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现在村里不少妇女通过培训当起了护工,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块”。季水淼说,看着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他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为了让新村民尽快融入新环境,安仁镇绞尽脑汁,先后成立永和义警团队、居民自治委员会、“永和娘舅”志愿服务队等,建立了“民警+义警+网格员+楼栋长”的网格化治理体系,以达到“群众有了困难,一定要能找到人”,确保群众的事情有人管、及时管、专人管。
永和广场、仁山书院等文化设施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当夜幕降临,永和广场上灯火通明,村民们在这里跳舞、休闲,其乐融融。“刚搬来时大家都是陌生人,现在邻里相处得比亲人还亲。”季水淼说,搬迁户及乡邻们已适应并习惯了如今的生活方式。回首往昔,他们或许还眷念着故土,但更愿意拥抱新生活。
在公共服务方面,安仁镇也下足了功夫,通过优质教育、普惠医疗资源等推动周边群众进一步向中心镇集聚。“2018年以来,我们在安置小区配套上投入800多万元,让居民们的生活更方便。”安仁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解决“帮弱”“养老”“看病”“助学”“教育”等问题,才能真正凸显出“搬迁”的价值。如今,龙泉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安仁分院平均每年为周边乡镇提供就医服务6000余人次,血液透析中心更是丽水乡镇里独一份。安仁镇有省二级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各1所。为了解决老人们“空巢”的问题,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龙泉市乡镇中最大的养老服务中心,以及8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025年创成龙泉首个“医养健康e站”,服务非本镇人占比51.4%。
大搬快聚让安仁镇实现了人口集聚,这些人在新家融得进过得好,今年我市大力实施的组团式发展更让他们有盼头。安仁镇依托“中国体育彩票·品质共富”发展轴辐射带动作用,借力安仁镇省级中心镇创建契机,结合“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突出中心镇区域核心定位,辐射带动龙南、道太乡形成龙泉东部片区发展组团。
目前,安仁集镇常住人口1.5万,其中道太乡库区移民2000人,龙南乡高山远山移民1000人,云贵川为主的市域外务工人员2000人。为了更好服务非安仁户籍的人口,安仁镇优化了服务供给。“我们计划建设安泰社区,打破以村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参照城市的社区管理,让各地来的搬迁群众享受到安仁镇的服务。”安仁镇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办事大厅安排了窗口,龙南、道太等乡镇会定期派干部来为群众提供办事服务。
“今年,我们谋划了产业联动项目,根据安仁、龙南、道太三个乡镇自身特点,共同开发仙宫湖旅游,同时积极推进服务安仁企业一产二产计划,让石斑鱼、高山蔬菜等进企业食堂。”安仁镇负责人说,通过组团式发展,围绕“片区整合、固定做强、流动提质、百姓有感”目标,让更多周边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实现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夜幕降临,工业园区的员工们陆续下班,步行的脚步轻快,骑电动车的身影匆匆,夕阳把他们的归途染得温暖。这是安仁镇普通的一天,却藏着搬迁群众“过得好”的踏实。致富路虽长,但比起20年前,如今的每一步都朝着希望,他们眼底的光,正是对未来最足的信心。
记者 蒋加丽 孙琳霁 通讯员 杨梦 潘瑶琦